劇院概況
THEATER OVERVIEW


歷史沿革
- 分類:劇院概況
- 發布時間:2020-08-29 00:00:00
- 訪問量:0
湘劇的歷史沿革及其發展
湖南為湘。地靈人杰的湘楚大地,孕育出一支散發著濃郁湖湘文化芬芳的藝術奇葩,這就是湘劇。湘劇以省會長沙為中心,流行于湘、資二水中下游及贛西等廣闊地帶,是湖南的代表劇種。
源遠流長的湘劇藝術,史證約歷四百余年,擁有高腔、低牌子、昆腔和彈腔四大聲腔,產生于不同時期:
高腔,是湘劇四大聲腔的代表。源于江西弋陽腔。弋陽腔傳入長沙地區后,經過藝人“錯用鄉語”、“只沿土俗”,融合“打鑼腔”等地方音樂,并在戈陽腔滾唱的基礎上,吸收了青陽腔的滾調而發展成為長段放流,衍變成為今天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劇高腔。
低牌子,是一種字少聲多,以嗩吶、笛子伴奏的聲腔。曲牌與高腔同名,旋律卻完全兩樣,故藝人稱為低牌子,以示與高腔有別。從高、低合演的古老的連臺本戲《精忠傳》來看,低牌子的產生,約與高腔同一時期。低牌子雖有三百多支曲牌,現湘劇聲腔中已很少采用,僅吸收了部分曲牌作為某些劇目的過場音樂。
昆曲,稍晚于弋陽腔傳入長沙地區。當時既唱高腔,也唱昆曲,高昆同臺演出,其許多優美細膩的形式,對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,許多劇目相沿傳演至今。
亂彈,也叫“南北路”即南路二黃、北路西皮的總稱。成為湘劇的一種聲腔,不晚于清乾隆年間。南北路的傳入,使得高、彈可以同臺,并得以互相借鑒,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,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,發展了長段流水,使湘劇的聲腔藝術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了一步。
由于前輩藝人不斷努力,創造和發展,不斷吸收不同聲腔和表演藝術的優點,植根于廣大人民之中,使得湘劇至今保持高腔和彈腔兩種不同的主要聲腔的同時,低牌子和昆腔劇目也不時出現在舞臺上,均有別于其它劇種。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。
隨著時代的進步,布景、聲光效果的運用,各類中西樂器的引進,湘劇的演出形式日臻完美,演出地域遍及京、津、豫、遼、沈、徐、鄭、蘇、寧、漢、粵、桂、新、港等各大中城市和農村,甚至遠赴日本西歐,均得到廣大觀眾好評。在歷屆全國戲曲會演中,湘劇所演劇目以及演員、演奏員、舞美工作人員、編劇、導演等各個單項獲得了眾多獎項,其影響在全國日益擴大,為湖南屢添榮譽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OFFICIAL ACCOUNTS
公眾號
歡迎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

ONLINE MESSAGE
在線留言
湖南省湘劇院頁面版權所有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長沙 湘ICP備14013262號 本網站已支持ipv4 ipv6雙向訪問